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一)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0条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于布鲁塞尔)
2008年4月10日晚上7:30,首义校区文津楼202教室,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部分其它专业的研究生齐集一堂,“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第一讲准时开始。
第一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导师组组长胡贤鑫教授主讲,题目是《“生活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哲学理论》。正式演讲开始前,人文学院经理、博士生导师王雨辰教授致辞,着重阐明了开办系列讲座的意义。
胡教授立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分析了生活概念的基本内涵,阐述了生活的实践本质;诠释了“人创造生活、生活也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解读了“生活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性。(具体内容见附录)。
胡教授的演讲结束后,博士生导师吴宁教授做精彩点评,吴教授高度评价胡教授的演讲,认为胡教授以宏大叙事的方式梳理和阐发了马克思的“生活、劳动和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想,马克思的分析视角与胡塞尔、海德格尔、列斐伏尔等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胡教授的解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朱书刚教授在梳理了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发展线索后,阐发了他自己对马克思的生活范畴的理解,并认为胡教授演讲的重要启迪在于,要下真功夫去研读马克思的经典原著,从中发掘其深刻思想。
王雨辰教授认为应高度评价生活哲学在马克思向现代哲学转型过程中的价值,从哲学形态转型的高度来探讨生活哲学,兴许能闯出一条路来。
哲学系主任龚天平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系列讲座由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组织,主讲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成员,轮流主讲,原则上每月两次,周四下午或晚上举行。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为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学习的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热烈欢迎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