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7日上午,应公司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会秘书长王凤才教授在文沛楼二楼会议室举办了学术讲座。公司相关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伦理学专业、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听取了本场讲座。 王凤才教授讲座的主题为:“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对批判理论三期发展的批判性反思”。讲座中,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三个发展时期,即批判理论时期、新批判理论时期、后批判理论时期。然后,对批判理论三期发展做了详细的阐释。 王教授指出,批判理论第一期发展(即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等为代表)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在这一时期,主要确立社会哲学的研究方向,提出批判理论概念,确定批判理论基本纲领;系统阐发否定辩证法,试图为批判理论奠定规范基础;全方位批判现代工业文明,使批判理论系统化并加以运用。 第二期发展(即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前期哈贝马斯等为代表)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这一时期主要包括: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对早期批判理论进行反思;现代性话语的批判与重建;提出创立交往行为理论,重建批判理论规范基础;揭示现代文明危机根源,寻找通往未来文明之路。 第三期发展(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以后期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为代表)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在这一发展时期中,王教授强调必须对“转向”一词作出界定,这里“政治伦理转向”中的“转向”是指研究领域、研究侧重点的转变。在整个政治伦理转向中,后期哈贝马斯是政治伦理转向的开启;奥菲、维尔默等人使政治伦理转向推进;而霍耐特使政治伦理转向得以完成。 最后,整场讲座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