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7003全讯白菜】“群学与生活”社科经典读书会第二期:《私人生活的变革》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⑥

发布者:汤彪发布时间:2023-01-09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以本为本”的教育方略,公司社会学系开展了“群学与生活”社科经典读书会系列活动。读书会致力于切实增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与人文交流,提升本科生的文献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亦是深入推进“以员工为中心”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举措。

第二期:《私人生活的变革》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⑥

作者:杨欣然

       本书以下岬村为田野地点,主要关注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

       一、青年择偶过程变化

       择偶过程的变化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择偶主导人来看,由父母包办型转向介绍型和自由恋爱型,其中介绍型占主导。这也就意味着择偶的主导权由长辈向年轻人的转变。

       从婚前性行为观念来看,非常典型的是70年代开始盛行的特殊习俗,年轻情侣婚前回去城镇拍订婚照,很多都选择去省会城市哈尔滨几天,凭借大队开的介绍信就可去酒店开房间,于是大部分新生儿都是在婚后8个月内出生的。婚前性行为观念已经逐步开放,人们已经可以接受这种行为。

       从爱情表达和理想伴侣转变来看,勤勤恳恳老实人不再是择偶的理想型,会说话会来事儿成为很多女方父母和年轻女性关注的重要品质。


       二、家庭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取代了曾经的父权大家长制。用下岬村盛行的一句话概括即为“爷爷变孙子,妇女上了天”。

       一个大家庭里谁掌权当家作主?多数是有劳动能力,为家庭做出贡献,更善于社交和维系人脉关系的年轻夫妻。

       核心家庭中谁做家务?婆媳矛盾时,儿子站哪边?随着男性壮劳力向城市流动,女性对家庭做出的贡献不断增大,男性外出打工期间,女性一人便可以撑起整个家。因此也获得了更多的尊重,无论在娘家还是婆家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

       以夫妻横向关系为主轴,形成亲密的小家庭生活。


       三、家居环境的转变

       50年代完全没有私人空间,所有人同住一间屋里,同睡一张火炕。像青年旅舍般男女同住一间的经验,让作者调研期间学会了被子里穿脱衣服。80-90年代随着青壮年有了进城务工的经验后,他们将城市居住空间的格局和装修带回下岬村,于是对于私人领域的意识和要求便不断升高,装修风格也开始向城市住房靠拢。

       

       四、家庭财产分割习俗的转变

       90年代大兴装修后,分家时间也不断提前。集体化时期的系列分家模式不再盛行,彩礼和嫁妆愈发重要。更是掀起一股“干折”这种现金方式的彩礼热潮。有趣的是,新郎常常借新娘之口向父母索要高额彩礼,以此来转移家庭财产,用来减轻年轻夫妇婚后小家庭的负担。女性的地位又得以进一步提高。

      

       五、老人赡养和生育观的转变

       老一辈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的观念不再被认同,年轻一代认为孩子是婚姻的自然产物,孩子无法主动选择自己是否出生。因此老一辈若想得到子女赡养,安度晚年就应该付出实际行动,不可偏心或以过时的道德观念给子女施压。

       同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想法逐渐没落,也导致年轻夫妻中新生文化的兴起。很多人主动选择只生一胎,甚至相比于儿子,更希望生个女儿。个人永远是家庭生活的单位和组成部分,而个人主义的发展和私人生活的变革对中国乡村家庭制度的改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个人意识的崛起导致了代际冲突的加剧,传统父权的急剧下跌,年轻一代成为家庭的权力核心。他们追求个人权益,甚至形成自我中心主义,打破了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忽略了个人责任承担和道德反思,随之而来的家庭和养老问题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